首先我們看到希律因困惑想見耶穌,他也的確在他有生之年見到了。第二,我們看看五餅二魚餵飽五千男人且剩十二籃子的神蹟,我們以前討論過就不多談了。第三,我們討論彼得認耶穌為基督的這事,及基督教和天主教爭議的一點,說到就聖經的一致來說,教會是建造在耶穌這磐石上,不在彼得上。第四,我們談到了耶穌預言祂的死而復活,從英文看到了彼得不是勸而是責備,從撒但來的,及耶穌對這事的反應。第五,我們討論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,不是指自討苦吃,而是主允許安排的苦難。我們舉了一個例子,讓你們自己分辨類似的情況。
1. 希律因困惑想見耶穌
『分封的王希律聽見耶穌所做的一切事,就游移不定,因為有人說是約翰從死裏復活;又有人說是以利亞顯現;還有人說是古時的一個先知又活了。希律說:「約翰我已經斬了,這卻是甚麼人?我竟聽見他這樣的事呢?」就想要見他。』(路加福音 9:7-9)
我們看到希律想見耶穌的原因不是想要信祂,而是實在很困惑。希律的確是在耶穌被抓而被審時看到祂了,就如經文所記,『彼拉多一聽見,就問:「這人是加利利人嗎?」既曉得耶穌屬希律所管,就把他送到希律那裏去。那時希律正在耶路撒冷。希律看見耶穌,就很歡喜,因為聽見過他的事,久已想要見他,並且指望看他行一件神蹟,於是問他許多的話,耶穌卻一言不答。』(路加福音 23:6-9) 耶穌不會因他的官大就聽話而行神蹟,祂每次行神蹟都有原因的,做記號的。馬太福音是這樣紀錄這件事的,『那時,分封的王希律聽見耶穌的名聲,就對臣僕說:「這是施洗的約翰從死裏復活,所以這些異能從他裏面發出來。」』(馬太福音 14:1-2) 同樣的事情在馬可福音 6:14-16 也有記載,基本上是其他兩福音書的總合。
2. 五餅二魚餵飽五千男人且剩十二籃子
『使徒回來,將所做的事告訴耶穌,耶穌就帶他們暗暗地離開那裏,往一座城去,那城名叫伯賽大。但眾人知道了,就跟着他去。耶穌便接待他們,對他們講論神國的道,醫治那些需醫的人。日頭快要平西,十二個門徒來對他說:「請叫眾人散開,他們好往四面鄉村裏去借宿找吃的,因為我們這裏是野地。」耶穌說:「你們給他們吃吧!」 門徒說:「我們不過有五個餅,兩條魚,若不去為這許多人買食物就不夠。」那時,人數約有五千。 耶穌對門徒說:「叫他們一排一排地坐下,每排大約五十個人。」門徒就如此行,叫眾人都坐下。耶穌拿着這五個餅,兩條魚,望着天祝福,擘開,遞給門徒,擺在眾人面前。他們就吃,並且都吃飽了;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,裝滿了十二籃子。』(路加福音 9:10-17)
『有一個門徒,就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,對耶穌說:「在這裏有一個孩童,帶着五個大麥餅、兩條魚,只是分給這許多人,還算甚麼呢?」』(約翰福音 6:8-9) 所以那孩童是奉獻了他所有,而後沒有想到的變成這麼多,連零碎都超過了原有的。同樣的神蹟在馬太福音 14:13-21 也有類似的記載,並說,『吃的人,除了婦女孩子,約有五千。』(馬太福音 14:21) 所以約有五千男人。在馬可福音 6:35-44 就直說了,『吃餅的男人共有五千。』(馬可福音 6:44) 這神蹟非常重要,四福音書都有。在約翰福音 6:6-15 中加上了試驗腓力這一段,而且說到在這大神蹟後,百姓的反應是要強逼他作王,『耶穌既知道眾人要來強逼他作王,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。』(約翰福音 6:15) 祂的反應和一般人是很不相同的。我們以前討論過這神蹟 [1],就不多談了。
3. 認耶穌為基督
『耶穌自己禱告的時候,門徒也同他在那裏。耶穌問他們說:「眾人說我是誰?」他們說:「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,有人說是以利亞,還有人說是古時的一個先知又活了。」耶穌說:「你們說我是誰?」 彼得回答說:「是神所立的基督。」』(路加福音 9:18-20)
耶穌是一個禱告的人,即使門徒在那裏,祂仍然這樣做,難怪門徒要問祂關於主禱文的事,要如何禱告。 (參路加福音 11:1-4) 同樣的事情也在馬可福音 8:27-29 記載,但馬太福首更多一些,我們看馬太福音怎麼說?『耶穌到了凱撒利亞腓立比的境內,就問門徒說:「人說我人子是誰?」他們說:「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,有人說是以利亞,又有人說是耶利米或是先知裏的一位。」耶穌說:「你們說我是誰?」西門彼得回答說:「你是基督,是永生神的兒子。」耶穌對他說:「西門巴約拿,你是有福的!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,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。我還告訴你:你是彼得,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,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。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,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,在天上也要捆綁;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,在天上也要釋放。」』(馬太福音 16:13-19)
這是耶穌第一次自己承認是基督,我們看到了耶穌是要別人先認識祂自己在先,然後祂承認這事實,祂知道得很清楚,『…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,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。』(馬太福音 16:17) 而『…那磐石(G4073)就是基督。』(哥林多前書 10:4) 彼得的希臘文的意義為「磐石」或「小石」,是耶穌賜給他的名字。耶穌不可能將教會建造在彼得這會毀壞的小石上,而是建造在自己這磐石(G4073)上,『因為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,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。』(哥林多前書 3:11) 但這的確是双關語,要從聖經的一致性看,也就是神藉著聖經告訴我們是一致的時候。這經文也說得非常清楚,『這樣,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,是與聖徒同國,是神家裏的人了。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,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。』(以弗所書 2:19-20) 所以天國的鑰匙是給了教會,這不是指地上的建築物,在新天新地時,有『…聖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裏從天而降,…』(啓示錄 21:2),所以在神眼中是有那唯一的教會的,是因信稱義,不是因為參加了稱為教會的地上建築物,而是高舉基督的人,知道『…基督是一切,又住在一切之內。』(歌羅西書 3:11, 直譯) 至於關於『磐石』,仍然是基督教和天主教所爭議的一點。
4. 預言死而復活
『耶穌切切地囑咐他們,不可將這事告訴人,又說:「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,被長老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,並且被殺,第三日復活。」』(路加福音 9:21-22) 所以當時的宗教領袖是不知道耶穌是人子的 (參馬太福音 16:13),祂為我們受了許多苦,並且被殺,第三日復活。
在馬太福音是這樣記載的,『當下,耶穌囑咐門徒,不可對人說他是基督。從此,耶穌才指示門徒,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,受長老、祭司長、文士許多的苦,並且被殺,第三日復活。彼得就拉着他,勸他說:「主啊,萬不可如此!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。」耶穌轉過來,對彼得說:「撒但,退我後邊去吧!你是絆我腳的,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,只體貼人的意思。」』(馬太福音 16:20-23)
在馬可福音 8:30-33 和馬太福音 16:20-23 的敍述基本上是一樣的。但前者清楚的說,『耶穌明明地說這話,彼得就拉着他勸(rebuke, G2008)他。耶穌轉過來,看着門徒,就責備(rebuke, G2008)彼得說:「撒但,退我後邊去吧!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,只體貼人的意思。」』(馬可福音 8:32-33) 所以彼得不是勸,而是用了相當不好的責備口氣,雖然是出於人的好意,耶穌知道是撒但的工作,難怪祂會用同樣的口氣責備他,祂是立刻就給了回饋的。彼得剛被誇獎,立到就只體貼人的意思。這給了我們一個提醒,不要自以為很屬靈而驕傲,撒但從來不會停止牠的工作的。這尤其是在當一個人要分別為聖去過聖潔的生活,想要模成耶穌的形像時。我們一定要分辨,要到三位一體的神的面前,憑著我們自己是站立不住的,神一定會工作,而撒但也一定會搗亂。在這裏,我們又再一次看到了,祂的時間未到之前是採取低姿態的,不對人說祂是基督。
5. 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
『耶穌又對眾人說:「若有人要跟從我,就當捨己,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。因為,凡要救自己生命的,必喪掉生命;凡為我喪掉生命的,必救了生命。人若賺得全世界,卻喪了自己,賠上自己,有甚麼益處呢?凡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,人子在自己的榮耀裏,並天父與聖天使的榮耀裏降臨的時候,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。我實在告訴你們:站在這裏的,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,必看見神的國。」』(路加福音 9:23-27)
十字架的確是說到了苦難,耶穌在十字架上不是把命都捨了嗎?所以這些包括把物質的生命也都捨了,那些為主殉道的人不是這樣做了嗎?對一般的人不同,我們每天要背起自己主為我們量的十字架,治死老我,不要自找苦吃,要不,『人若賺得全世界,卻喪了自己,賠上自己,有甚麼益處呢?』(路加福音 9:25) 我們實在不能把「道」當作可恥的。祂有著再來的應許,祂再來的時候是大有榮耀的,不像第一次來的時候是為了完成救恩的計劃,釘上了十字架,以人看來,這是羞辱的。的確,在接著變化山上發生的事情,是「站在這裏的,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,必看見神的國。」
在馬太福音 16:24-28 基本上是說同樣的事情,但說了這一點,『…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?人子要在他父的榮耀裏,同着眾使者降臨;那時候,他要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。』(馬太福音 16:26-27) 這是指信心而產生的行為,因為『…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。』(雅各書 2:17) 這是在白色大寶座前所講的基督徒要以信心的行為作審,因為基督的名字已在生命册上 (參啓示錄 20:11-15) 亞伯拉罕因信稱義後,他的信心生活也是起起伏伏,直到『亞伯拉罕因着信,被試驗的時候,就把以撒獻上;…』(希伯來書 11:17)
馬可福音 8:34-38 也基本上說到同樣的事情,並說,『凡在這淫亂罪惡的世代,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,人子在他父的榮耀裏,同聖天使降臨的時候,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。』(馬可福音 8:38)
就像我們前所說,十字架的確是說到了苦難,耶穌在十字架上不是把命都捨了嗎?我們是要模成耶穌的形像,苦難本是為著這個目的而來,沒有苦難而能模成耶穌的形像大概是絕無僅有。保羅是一個謙卑的人,他受過許多的苦難,一個謙卑的人一定會知道保羅說的是事實,『若有人以為自己知道甚麼,按他所當知道的,他仍是不知道。』(哥林多前書 8:2) 理論上這也是對的,神是無限,我們是有限,怎麼可能知道所有的事情,我們只能知道神讓我們知道的。請注意,反之不然。我們以前說過,不能隨便劃等號,我們看是耶穌不只是謙卑而已,一個經文的例子是,『我心裏柔和謙卑,…』(馬太福音 11:29) 謙卑只是模成耶穌的形像的一個環節。
一個模成耶穌形像的人,會知道那些事是出於聖靈,且會『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。』(帖撒羅尼迦前書 5:19) 即使沒有聖靈的感動,也會站在神這邊去做決定。人有自由意志,聖靈不會強迫你做決定的。要瞭解,不是所有的苦難都是十字架,只有神安排如約伯般受的苦難才是十字架,不要自找苦吃。舉個例子,有人說,他的直接老闆是因裙帶關係而不是因資格而來,簡單說來,在他眼中這人不合格,因此聯合了好幾個人想要換掉老闆,失敗了,老闆因而報復,別人最後都走了,只剩下他一個人不想走,只好忍耐一切不合理的要求。他做見証說,因此學會了謙卑。我一直到今天都不能決定這是否算是自找苦吃,因為是他們先開始的。但神會利用環境成就祂要成就的,這使我想起了保羅去羅馬時所遇見的船難。 (參使徒行傳 27:13-32) 主已經告訴了他,『保羅,不要害怕!你必定站在凱撒面前;並且與你同船的人,神都賜給你了。』(使徒行傳 27:24) 當『水手想要逃出船去,把小船放在海裏,假作要從船頭拋錨的樣子。保羅對百夫長和兵丁說:「這些人若不等在船上,你們必不能得救。」於是兵丁砍斷小船的繩子,由它飄去。』(使徒行傳 27:30-32) 除非神要親自顯神蹟,要不沒有水手的船不遇難也難。從聖經的一致性來看,我們相信不是保羅沒有信心,只把一切交給就一切平安無事,而是要與神同工。對於是否自找苦吃這一點,我們深深知道保羅說的,『…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。…判斷我的乃是主。』(哥林多前書 4:3-4) 應該不要去做判斷,尤其起初是他們先開始的,但後來他可以選擇和別人一樣的離開,而他選擇留了下來,所以我會相信這是神會利用環境成就祂所要成就的。
參考
[1] 在『 https://a-christian-voice.com/ 』,按『對屬靈生命的瞭解』,按『2037 醫治三十八年的癱子和餵飽五千人』。
(你可以在『 https://a-christian-voice.com/ 』看到所有的文章,到這網站後要按『對屬靈生命的瞭解』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