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后的晚餐 (1) – 日子,预知,和预测 (旋风着) 3028

     过了最后的晚餐就是客西马尼园的祷告,我们已谈过了客西马尼园的祷告和其后发生的事情,现在就看看四福音书中如何的提到最后的晚餐。耶稣是在逾越节钉十字架的,所以我们先从一个知识性的问题谈起,逾越节是在那一天?接着我们看一看那个预备最后的晚餐所发生的预知事情。因为有人说耶稣的再来可能是在逾越节,所以我们最后简谈一下耶稣再来的预测。

1. 逾越节的日子是那一天?    

     圣经的日子都是照着犹太人的历法的,『正月十四日黄昏的时候是耶和华的逾越节。这月十五日是向耶和华守的无酵节,你们要吃无酵饼七日。』(利未记 23:5-6) 旧约很清楚的告诉我们,逾越节是那一天。    

     犹太人的历法和我们熟知的历法不同,我们的一天是从早上到晚上,犹太人的一天是从前一天的黄昏开始到那一天的黄昏前结束。举个例子来说,如果耶稣是死后三天后的周日复活,那么往前算三日就是逾越节。周六黄昏到周日早是一天,周五黄昏到周六黄昏前另又一天,周四黄昏前到周五黄昏前又是一天,所以记念最后的晚餐应是在周四晚如天主教般,基督教和天主教都以周五晚为耶稣受难日。    

     不过真要严的算,我们必须以犹太人的历法为准,现今的日子是政府以现在的历法规定的。所以有人会说,『我们一方面照政府规定的日子庆祝,同时不要忘了真实的日子。最重要的是要记念祂,知道祂为何而来。』在新约的时代说,我们不须再守这些节日。圣经说得很清楚,『你们谨守日子、月份、节期、年份,我为你们害怕,惟恐我在你们身上是枉费了工夫。』(加拉太书 4:10-11) 『所以不拘在饮食上,或节期、月朔、安息日,都不可让人论断你们。这些原是后事的影儿,那形体却是基督。』(罗西书 2:16-17) 在律法上,我们实在是应照犹太人的历法。只是在新约的时代,我们有内住的圣灵。只要能不消灭圣灵的感动,就自然而然的成就了律法!

2. 预备最后的晚餐的预知    

     这在马可福音 14:12-16 很清楚的写道,『除酵节的第一天,就是宰逾越羊羔的那一天,门徒对耶稣说:「你吃逾越节的筵席要我们往哪里去预备呢?」耶稣就打发两个门徒(彼得和约翰),对他们说:「你们进城去,必有人拿着一瓶水迎面而来,你们就跟着他。他进哪家去,你们就对那家的主人说:『夫子说:客房在哪里?我与门徒好在那里吃逾越节的筵席。』他必指给你们摆设整齐的一间大楼,你们就在那里为我们预备。」门徒出去,进了城,所遇见的正如耶稣所说的。他们就预备了逾越节的筵席。(马可福音 14:12-16 和参路加福音 22:7-13) 很显然的,祂预先就知道了会发生的事情。这只是新约中常常如此记载的一件事情。    

     在除酵节的第一天,就是宰逾越羊羔的那一天,这是指逾越节,是把逾越节和除酵节联在一起,共八天算的,所以在马太福音 26:17 会一致的说,『除酵节的第一天,门徒来问耶稣说:「你吃逾越节的筵席,要我们在哪里给你预备?」』所以和前面利未记 23:5-6 所讲的并不冲突。

3. 耶稣再来的预测    

     如果预测当时有未来固定的时间,但现在还没到那时间,是不能被证实的。目前所有能被证实的耶稣再来的日子的预测,都是不对的。没有固定时间的预测就如说、耶稣的再来一定在某一个节期!真的,圣经记载了在节期时发生了很多的事情,如耶稣在逾越节钉十字架代表了逾越的羊羔为我们受死。其实,只要三百六十五人,一人预测不同的一天作为耶稣会再来的日,,一定有一个人预测的日子是对的,只是预知绝不是这样的骗术。    

     『但那日子、那时辰,没有人知道,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,子也不知道,惟独父知道。』(马太福音 24:36) 神有绝对的主权,圣经是神所默示的,我们看看圣经圣经是怎么说的?『但主的日子要像贼来到一样。 (彼得后书 3:10) (看哪!我来像贼一样。…)(启示录 16:15) 如果我们真能以圣经为绝对标准,就不必再预测了。因为预测一定失败,祂再来,像贼一样。

(你可以在『 https://a-christian-voice.com/ 』看到所有的文章,到这网站后要按『对属灵生命的了解』。)

Leave a Reply

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:

WordPress.com Log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.com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Facebook phot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Connecting to %s

%d bloggers like this: